top of page
bgImage

暴君理查二世?

作者:Na

每次帶朋友去坎特伯雷大教堂時,總會被問到:躺在那裡叫黑太子的那位是誰啊?

黑太子愛德華,愛德華三世的長子,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,他的兒子就是理查二世。

理查二世降生在主顯節(1月6日)。

據說就在那天,也有三位國王來到理查二世降生的波爾多大主教宮,他們是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國王、法西邊境的納瓦拉國王、以及葡萄牙國王。

4637304106

理查二世定制的、英國國家美術館的「鎮館之寶」之一Wilton Diptych

左邊畫框里跪著的就是理查二世,上面從左至右分別是聖埃德蒙茲、懺悔者愛德華、施洗者約翰

出生就如此不凡的理查,到底將擁有怎樣的人生呢?

黑太子愛德華死在了父親前頭,於是到愛德華三世也駕鶴西去之後,王位便落在了年僅十歲的理查二世身上。

各路勢力紛紛意圖攝政,其中力量最強大的是理查二世的兩位叔叔——岡特的約翰(John of Gaunt),與伍德斯托克的托馬斯(Thomas of Woodstock)。

約翰就是蘭卡斯特公爵,亨利四世的父親;托馬斯是格羅斯特公爵。

此時的英格蘭,外有英法戰爭,內有常年戰亂和黑死病造成的各種隱患——民眾捱苦受難,終於在四年後釀成大型農民起義。

理查叔叔約翰的宮殿被燒,坎特伯雷大主教被殺,起義軍勢如破竹,理查避入倫敦塔,請求談判。

起義軍的要求被答允了,但這似乎令他們感覺到了了王室的軟弱,於是他們並沒有收手。

14歲的理查帶著一隊人馬來到叛軍在倫敦外的駐紮地,要求會見他們的領袖Wat Tyler。但是Wat Tyler拒絕了理查要他遵守協議的請求,突然之間變故就發生了——國王身邊的人衝向叛軍,倫敦市長威廉姆將Wat Tyler拉下馬,一劍就殺死了。

就這樣,理查解除了起義軍危機。

少年天子,英勇神武,一個很不錯的開端。但是,彷彿理查二世的高光時刻僅留在了出道這一刻……


第二年,15歲的國王娶了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四世的公主。這段金童玉女的結合卻並不討英國民眾的歡心。

神聖羅馬帝國看起來很強大,並願意跟法國作對;但英格蘭給神聖羅馬帝國提供了大筆資金,卻沒有換來哪怕一場勝利。

最重要的,王后在12年後死於瘟疫,她和理查一個孩子也沒有;換句話說,這場婚姻沒能給英格蘭帶來任何繼承人…這是後話。

有個人在撮合這樁婚事時起到了大作用,來自一個富有商人家庭的Michael de la Pole。他被理查重用,擔任大臣,並冊封為薩福克伯爵。除他之外,理查也有其他幾位寵臣,這個小密圈的意見經常跟理查叔叔的聯盟相抵觸,尤其是在對待英法戰爭上。理查是求和派。


一開始,理查打跑了叔叔,佔據上風,

但英法之戰的形式愈加嚴峻,大臣Michael de la Pole要求加稅。國會拒絕並表示:如果這個叫Michael de la Pole的人不走,我們再也不配合任何事情。

國會背後的支持者是格羅斯特公爵和阿倫德爾伯爵,約翰叔叔的聯盟。

理查掙扎一通後就妥協了,對方勢力太大,於是Michael de la Pole被清理出場。

這只是第一步,接著這個反對國王小密圈的聯盟展開了更大的行動。他們步步緊逼,將國王的寵臣們全部處死,甚至還處置了幾位國王的貼身騎士,終於徹底把持到朝政。

這個團體,在歷史上被稱為Lords Appellant


被踢出局的理查沒有放棄,他韜光養晦,一點點積聚能量,終於在兩年後又回到朝廷掌握權利。

接下來就有趣了,理查二世與Lords Appellant和諧穩定地共同治理著國家,直到八年後……

理查進攻愛爾蘭,大獲全勝,這場勝利給他贏得了國內的許多支持。

1397年7月,自覺羽翼已豐滿的他開始了行動。

他迅速逮捕了格羅斯特公爵,阿倫德爾伯爵以及華威伯爵——Lords Appellant的三巨頭,他開始了自己的報復!

(個人想象:查理出生時會見國王的隱喻看來在此啊——他的權力生涯是跟幾個大貴族分享的!)

三巨頭被處死,阿倫德爾伯爵的弟弟,坎特伯雷大主教被流放。

處理完大人物,理查也不準備放過小人物。所有曾效忠Lords Appellant的人都沒能逃脫處罰,不管你是什麼身份,統統需要交付罰金。

王室的金庫迎來大豐收。


粉碎了叔叔約翰的聯盟後,理查開始建立自己的大集團,他賞封了一系列貴族,其中也包括曾經過的Lords Appellant成員,比如叔叔約翰的兒子亨利∙博林波洛克(日後的亨利四世)被封為海瑞福德公爵曾經的諾丁漢姆伯爵毛勃雷被封為諾福克公爵;以及莎劇中出現的薩里公爵、索利斯伯里伯爵等。

同年12月,剛被冊封的海瑞福德公爵博林波洛克與諾福克公爵發生爭執,國會讓他們通過比武裁決。在最後一刻,理查二世制止了決鬥,而是用放逐作為懲罰。

其中諾福克公爵被終身放逐,亨利要離開英格蘭十年。

亨利與叔叔約翰的蘭卡斯特家族,始終是理查政權的最大威脅。尤其是對於一個沒有子嗣的國王理查而言。

1399年,岡特的約翰去世,理查沒收他所有財產,並將亨利的流放期限延長到終生……


莎士比亞《理查二世》的開場,便是海瑞福德公爵與諾福克公爵的爭執,按照莎翁一貫的風格,將歷史上的幾次大事件揉合在一起,快速緊張地將整個背景氣氛烘托出來。

《理查二世》講述的是理查生命中最後兩年的故事,也是他在歷史上被稱為的暴政時代。

理查二世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高,他掌權時間很短,在這很短的時間內又忙著報復和穩固。莎翁的這部劇可以說是給他招了不少黑,他冷酷又荒誕的形象深入人心。

莎士比亞當時參考的主要是都鐸時期的歷史書籍,那個時代的歷史學家普遍對理查二世沒有好感,他們認為理查二世應該對玫瑰戰爭負責。現代歷史研究更傾向於把理查二世與玫瑰戰爭分離來看。

但是對於理查二世的精神問題,歷史學家們一直在爭論。對於藝術作品來說,帶些神經質的國王好似更容易讓作品出彩。

對了,如果沒有機會親身來看莎翁的劇,可以找來BBC製作的那套《空王冠》,完全按照莎翁的歷史劇拍攝,第一集便是《理查二世》。

bottom of page